微砂沉淀池通過 “微砂加重” 技術突破傳統沉淀瓶頸,在效率、占地、成本等方面優勢顯著。其核心價值不僅在于高效固液分離,更通過與其他工藝協同,提升污染物整體去除效果,是現代高效水處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一、微砂沉淀池的污水處理原理
微砂沉淀池是基于 “微砂加重” 技術的高效沉淀工藝,通過引入微小砂粒(粒徑通常為 50-150μm)強化絮體沉降性能,核心原理分為以下步驟:
1、混凝與微砂投加
向污水中投加混凝劑(如 PAC、PAM),使懸浮物與膠體通過電荷中和及架橋作用形成初步絮體。
同步投加微砂顆粒,使其作為 “晶核” 附著在絮體表面,增加絮體密度與粒徑。
2、絮體加重與快速沉淀
微砂與絮體結合形成 “微砂 – 絮體” 復合顆粒,沉降速度可達 20-40m/h(傳統沉淀速度僅 1-3m/h)。
復合顆粒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沉至池底,實現固液分離。
3、微砂回收與循環利用
池底污泥(含微砂)經刮泥設備收集后進入砂水分離器,通過旋流或過濾分離微砂與污泥。
清洗后的微砂重新投加至混凝池(損耗率低于 5%),剩余污泥進入后續處理環節。
核心優勢:微砂作為惰性載體,通過物理吸附使絮體獲得類似 “砝碼” 的加重效果,大幅縮短沉淀時間、減小池體體積。
二、微砂沉淀池的具體作用
1、高效去除懸浮物(SS)與膠體
可將污水中 SS 濃度從 100-500mg/L 降至 20-50mg/L 以下,去除率達 80%-95%,遠高于傳統工藝的 50%-70%。適用于市政污水預處理、工業廢水(如造紙、食品加工)懸浮物去除及深度處理把關。
2、強化有機物與磷的去除
混凝過程中,COD、BOD 及磷酸鹽會被吸附在微砂 – 絮體表面同步去除,TP 去除率可達 90% 以上(部分場景無需額外投加除磷劑)。
3、抗沖擊負荷能力強
微砂使絮體結構更密實,當進水 SS 或水量波動 ±30% 時,出水 SS 波動幅度<10%,穩定性顯著優于傳統工藝。
4、降低運行成本與維護難度
微砂年補充量僅為初始投加量的 5%-10%,藥劑用量可減少 10%-30%;系統集成 PLC 控制,實現全自動運行,減少人工維護。
5、與其他工藝協同增效
可與生物處理(如 AAO、MBR)或深度處理(如濾池、活性炭吸附)結合。例如,作為膜處理前置工藝時,能降低膜污染風險,提升中水回用效率。
三、微砂沉淀池與傳統沉淀池的對比要點
沉降效率:微砂沉淀池沉降速度是傳統工藝的 10 倍以上,停留時間大幅縮短。
占地規模:同等處理量下,微砂沉淀池占地僅為傳統沉淀池的 20%-40%。
去除效果:SS 去除率提升 20%-45%,對磷和有機物的協同去除效果更顯著。
運行成本:微砂循環利用降低藥劑消耗,自動化控制減少運維人力投入。
四、典型應用場景
市政領域:新建污水處理廠預處理、現有水廠提標改造(如一級 B 提至一級 A)。
工業領域:造紙黑液、食品廢水、油田回注水、鋼鐵廠濁環水的懸浮物處理。
水環境治理:中水回用膜工藝前置處理、湖泊河道水應急凈化及污泥濃縮。